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中國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

中國淺層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


中國地熱地質資源分類與特點

地熱能分類

地熱能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賦存于地下巖土、水等物質中,不受地域、資源等限制。地熱能有多種分類方式,按埋藏深度可分為淺層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能按賦存類型可分為孔隙型、裂隙型和巖溶型按形成機制可分為沉積盆地型與隆起山地型按熱量傳輸方式可分為傳導型、對流型


地球內藏高溫,由內到外可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部分,目前世界上最深鉆井深度為12 262 m, 未穿破地殼層,人類對地熱的研究將長期處于地殼層。


地球熱能來源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物質勢能的轉變、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地月系統中潮汐能的轉化熱、硫化礦物與地下水的反應熱,按地球內部放射性生熱元素(U、Th、40K)的豐度、半衰期估算,地球熱能還能再延續近50億年。此外地球熱能的構成還有太陽能太陽能轉化而來的地球熱能包括太陽能的直接輻射和由太陽能轉化而來的動植物尸體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熱,在地球形成的46億年間,這部分能量對地球熱能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中國陸地地熱資源分布見圖1。


中國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地熱能-地大熱能

 

在地球表層熱傳導條件下地溫梯度在3℃/100 m左右,隨著深度的增加,溫度會越來越高,但在隨著深度的增加,地溫梯度呈遞減趨勢。在取用以水為載體的地熱能時,由于不同儲層的巖性、孔隙度、富水性、導熱系數、導水系數、水化學類型不同,要首先對設定區域進行資源儲量調查,確保所設計開采位置有足夠的水溫、水量。不同地層的水溫、含水量并不相同,如黃淮海平原新近系明化鎮組和館陶組及古生界寒武——奧陶系熱儲資源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古近系熱儲資源埋藏較深,單井熱水產量小,水質差,開發利用價值不大。

 

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

地源熱泵分類及原理

淺層地熱能是指地表以下200 m埋深以內,溫度低于25℃的地熱資源,分布廣、易開采,能實現供暖制冷地源熱泵是目前有效利用淺層地熱能的最佳工程系統,地源熱泵取用淺層地熱能需要采用地下換熱系統,可分為三種,一是地埋管換熱系統(也叫土壤源);二是地下水換熱系統;三是地表水換熱系統


地埋管換熱系統就是先在地下鉆一個鉆孔,在孔中下入單根(或雙根)底端相連的U型管,管的上端通過水平集管與熱泵機組相連接。不抽取地下水,只需傳熱介質(主要是水或乙二醇)在密閉的U型地埋管中循環,利用傳熱介質與地下巖土層、地下水之間的溫差進行熱交換,進而通過熱泵技術實現對建筑物的供暖制冷,如圖2。


中國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地熱能-地大熱能

 

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和利用

深層地熱能可分為水熱型干熱巖型兩類。


水熱型地熱能開發和利用

1)水熱型地熱能開發利用原理與分布特點。

深層地熱能埋深位于淺層地熱能以下,相比淺層地熱能,具有埋深大、開采技術要求高、焓值高的特點。采用一級板式換熱器對抽取的中深層地熱水換熱,吸取熱量的循環水直接供熱;采用二級板式換熱器繼續對地下熱水換熱,經過熱泵加熱對循環水進行供熱水熱型地熱能供熱原理見圖3。


中國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地熱能-地大熱能

 

中深層地熱能埋藏較深,其資源量需借助地球物理勘探結果及目標區域周圍鉆孔測井數據做出資源量的評估,確定是否有開發價值。常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有電法、磁法、重力法、地震波法、放射性法5類,不同方法探測深度、適用范圍不同。采用高精度重力物探方法預測了北京“通熱-19”地熱井成井深度2 370 m, 日出水量為603 m3,出水溫度45℃,成井效果與預可研設計誤差較小,物探地熱開發有一定指導作用。


王貴玲等介紹了我國主要水熱型地熱系統形成機制與成因模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地熱資源研究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為區域地熱資源勘查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黃光壽等分析了河南省沉積盆地五大構造單元地熱地質特征,對沉積盆地地熱資源評估、鉆井提供指導。總結了關中盆地南部山前區域地熱載體特征和構造單元特征,按賦存條件,將地熱流體分為四個地段,論述每段的地質特征和成因模式,為類似區域地熱資源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2)水熱型地熱能應用現狀與前景。

地熱水回灌及運移是當前地熱研究的熱點。為保證等量同層回灌,當前常用泵是為加壓、真空無壓回灌,或采用“一采多灌”方式,這無形中增加了地熱投資及運營成本,制約著地熱能利用的發展。對豫北某城區地熱水人工加壓回灌進行了實驗研究,表明加壓回灌能提高回灌量,為保證地熱能可持續利用,加壓回灌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通過新近系明化鎮組細砂熱儲層巖樣室內土柱模擬試驗,分別了Cl-、HCO3-、Ca2+、Na+在不同溫度下的運移特征及HCO3-水解產生的沉淀物質堵塞土柱,地下水的運移規律能為地熱井是否能長期利用提供設計參考,并可以作為地熱井井距的合理選擇的依據,在后期解決地熱井的結垢、堵塞及回灌等問題中也能提供思路及解決辦法。


另外,隨著石油、煤炭開采程度加深,逐漸產生一些廢棄的礦井及高含水量的油井,若是能將這些礦井的直接進行供熱改造,能節省鉆井費用,減少地熱開發利用的初期投資。目前國內外廢棄井地熱能開發還處于理論研究和試驗性研究階段,與大規模工業應用還有較大差距,通過分析土耳其Dodan油田地質孔隙度、面積、厚度、溫度和流體飽和度等各向異性儲層參數,提出了針對枯竭油田地熱供暖開發利用模式,為廢棄礦井的再利用提供了思路。


近年來,為保證地熱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以及防止地下水污染,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審批程序越來越嚴格規范。鑒于此,有相關科研工作者提出中深層地埋管地熱能利用技術,此種方式工作原理與淺層地埋管相同,不同于U地埋管,采用同軸套管。研究了地下換熱器的傳熱性能,分析了地埋管換熱器的熱影響半徑,并建議鉆孔間距應大于100 m, 研究了傳熱過程對周圍巖土體的熱影響,并指出淺層埋管區循環液的的逆向傳熱現象,為保證換熱的高效,建議循環液進口溫度選為10℃,這類文獻對實際工程設計有重要價值,此種利用方式提高井下換熱效率是永恒不變的話題。


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地質結構,相應的會有不同的運移規律,需針對具體地區地下水的運移深入研究。地熱井是中深層地熱開發利用的關鍵,在鉆井成井井下換熱等方面對技術要求高。


中深層干熱巖型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

1)干熱巖利用原理。

干熱巖是指一般溫度大于200℃,埋深數千米,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致密不透水)的高溫巖體。隨著干熱巖開發利用技術的進步,干熱巖資源溫度的定義在逐漸模糊。干熱巖型地熱能的供熱原理類似于中深層地埋管地熱能利用技術,通過介質在同軸套管中流動與地下干熱巖體換熱,不抽取地下水。干熱巖型地熱能供熱原理見圖4。


中國淺層和中深層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地熱能-地大熱能

 

2)干熱巖應用現狀與前景。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4種干熱巖資源成因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和認識,研究認為干熱巖形成條件主要是來自地球深部高溫高壓熔巖向低溫低壓區域的熱能交換。巖體必須具備致密、穩定、高導熱系數和熱擴散率,蓋層應具備較大厚度、低導熱率,有熱源保溫才能形成干熱巖。


由于干熱巖中流體很少,埋藏較深,需進行用超長地埋管將熱量換取出來,這個過程依賴于水平鉆井、壓裂技術新型高效換熱材料,另外還要考慮到地下超長距離傳輸所造成的熱量損失,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干熱巖的供暖很快能大范圍利用,但干熱巖的發電之路依然會很漫長,限制在特定地區應用的現狀將會持續很久。


中深層地熱能溫度高,中高溫部分經過換熱能直接進行供熱利用,其運行成本低,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但資源量具有明顯地域性。目前中深層地熱開發利用研究上主要集中在成藏原理、勘查開發、尾水回灌、地熱發電及管理利用、干熱巖等幾個方向。


地熱能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范圍廣、穩定性好的特點,優勢顯著,其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是趨勢。淺層地熱能的開發能兼顧供冷與供熱,夏季將熱能儲存至地下,冬天取出,對地熱能的可持續利用有重要意義;相比其他形式地熱能開發利用淺層地熱投資成本較小,更有開發優勢。中深層地熱能品位隨著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運行成本較低,但對地域要求較高,有賴于開采技術的進步及回灌成本的降低,總體地熱能開發向著更深方向、更高溫度發展也不能避免。此外,地熱資源作為一種礦產資源,受地礦部門管轄,理應收取地熱資源礦產稅,但是要考慮到不同溫度、深度、是否抽取地下水、是否等量同層回灌情況下資源稅定價的差異,確保合理規范開發及地下水生態系統的穩定。


在認識到地熱能優點的同時,也要客觀的認識到近期可開發的地熱能品位低、遠期干熱巖的開采急需技術的進步、地熱相關概念的模糊、地熱能開發易受政策、資源稅的影響的現狀,應結合我國地熱資源特點,合理開發利用現有地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