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工程地質
河西走廊地區區域地溫分布的基本特征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0-29 10:24:51瀏覽次數:2533
為研究河西走廊地區地溫分布的基本特征,對360個鉆孔的測溫資料及試油測溫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及處理,編制了河西地區1000m、2000m及3000m深地溫分布圖及地溫梯度圖。這些圖件基本上反映了河西走廊地區的地溫分布面貌,并與區域地質構造特征相一致。
(一)不同深度的地溫分布。
1. 1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1000m深的地溫分布如圖7-1所示。其分布方向呈北西西延伸,東北側的北山和西南側的祁連山山前地帶地溫偏低,一般在30℃左右,而在山區則多低于30℃。走廊中部的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及玉門和花海盆地之間的低山區,地溫亦偏低,前者多小于30℃,后者多低于35℃。河西走廊1000m深平均地溫約在30-40℃,但在酒西盆地的老君廟、石油溝及花海地區和酒東地區的金佛寺、元山子及高臺等地區,1000m深地溫則偏高,多在40-5℃之間,其中局部如花海盆地及元山子地區可達50℃以上。河西走廊東部的永昌及民勤萊旗地區1000m深地溫較高;這些地區多沿斷裂分布故其范圍較小。
2. 2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2000m深地溫平均約在40-60℃之間。較高地溫分布于酒西盆地的鴨兒峽、老君廟、石油溝及花海盆地,酒東地區的高臺、元山子、金佛寺等地;這些地區2000m深地溫多在60-70℃,其中鴨兒峽東部及白楊河一帶、花海盆地及元山子等部分地區可達70℃以上。走廊東南側的山前地帶及北山地區,2000m深地溫均較低,一般小于40℃。
走廊中部呈北西西一南南東走向的合黎山及龍首山低山區是低地溫區,2000m深處地溫多低于50℃,僅在這些低山丘陵的南側沿斷裂可能有局部較高地溫分布,如民勤的萊旗地區等。祁連山及北山山前及山區都是低地溫分布區。
3. 3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3000m深平均地溫約在70-800C之間;圖7-3表明,走廊兩側的祁連山和北山的山前地帶3000m深地溫多低于70℃,屬低地溫區。較高地溫分布于花海盆地,最高達100℃以上;鴨兒峽、老君廟及酒東地區的元山子,高臺以及沿龍首山南側的永昌和民勤萊旗等局部地區地溫較高,其3000m深可達80℃以上。在走廊中部呈北西西走向的合黎山,龍首山及玉門與花海盆地之間的低山丘陵區,3000m深地溫偏低,多在70℃以下。
河西走廊上述的地溫分布圖式反映了區域地質構造的特征;表明了地溫分布和地質構造、之間關系密切。
(二)地溫隨深度的變化。
河西走廊地區地溫隨深度的變化是因地而異的,但地溫隨深度而增長的總趨勢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地區地溫增長速度有所差異,這主要是受各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的影響。
酒西盆地中老君廟、石油溝地區均處于祁連山山前地帶的中新生代地層背斜褶皺的軸部,這里的測溫鉆孔深度均較淺,一般多在1500m以內,地溫隨深度成直線增長。由圖7-4可知,老君廟油田區500m深處的地溫多在18-26℃之間,1000m深為30-390C,當深度達到1500m肘,地溫則增長到42-53C,其地熱增溫級為38.46m/℃,按回歸方程TH-9. 4+0.026H,可求得深度H(m)處的大致地溫。石油溝油田鉆孔更淺,很少超過750m,這里300m深處地溫為12-16℃,500m深則在17.5-22℃;700m深則在23-19℃之間,其地熱增溫級為32.48m/℃。
這里可按TH=5.4+0.029H求得其不同深度H(m)上的地下溫度。
鴨兒峽地區位于酒西盆地的西部凹陷中,鉆孔深度一般都在l000-3000m,最深可達4500m。鴨兒峽地區于500m深度的地溫為20-25℃;1500m深為46-57℃;2500m深處的地溫在68-86℃之間;在3500m深為92-114℃;當深度達到4400m時,地溫處于113-1340C之間,按深度和溫度得到的回歸方程表示為TH= 13.3+0. 0247H(m),由此可以得出鴨兒峽地區的地熱增溫級為40. 48m/℃。
酒西盆地以北的花海盆地的地溫與深度的關系則有與以上不同的特點。這里淺部地溫隨深度增長較快,深部較慢。500m深在34-41℃之間;1500m深為59-70℃;深2500m地溫增至84-98℃;3500m深在105-122℃之間,當增至4500m深時這里的地溫可達125-143℃。其地熱增溫級由1000-4500m深則從31.25m/C逐漸增至40.32m/℃,清楚地顯示了這里的地熱增溫級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的規律。
酒東地區,地溫隨深度雖然逐漸增長,但其地熱增溫級卻比花海盆地及酒西盆地大酒東地區500m深處地溫在26-32℃之間,至1500m深則為41-49℃, 2500m深處則為56-74℃;當深度達到3500m時地溫則變化于72-91℃之間;其地熱增溫級明顯大于其他地區,且其淺部增溫級大于深部,反映了淺部地溫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如地下水徑流的降溫作用等。
(一)不同深度的地溫分布。
1. 1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1000m深的地溫分布如圖7-1所示。其分布方向呈北西西延伸,東北側的北山和西南側的祁連山山前地帶地溫偏低,一般在30℃左右,而在山區則多低于30℃。走廊中部的合黎山和龍首山以及玉門和花海盆地之間的低山區,地溫亦偏低,前者多小于30℃,后者多低于35℃。河西走廊1000m深平均地溫約在30-40℃,但在酒西盆地的老君廟、石油溝及花海地區和酒東地區的金佛寺、元山子及高臺等地區,1000m深地溫則偏高,多在40-5℃之間,其中局部如花海盆地及元山子地區可達50℃以上。河西走廊東部的永昌及民勤萊旗地區1000m深地溫較高;這些地區多沿斷裂分布故其范圍較小。
2. 2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2000m深地溫平均約在40-60℃之間。較高地溫分布于酒西盆地的鴨兒峽、老君廟、石油溝及花海盆地,酒東地區的高臺、元山子、金佛寺等地;這些地區2000m深地溫多在60-70℃,其中鴨兒峽東部及白楊河一帶、花海盆地及元山子等部分地區可達70℃以上。走廊東南側的山前地帶及北山地區,2000m深地溫均較低,一般小于40℃。
走廊中部呈北西西一南南東走向的合黎山及龍首山低山區是低地溫區,2000m深處地溫多低于50℃,僅在這些低山丘陵的南側沿斷裂可能有局部較高地溫分布,如民勤的萊旗地區等。祁連山及北山山前及山區都是低地溫分布區。
3. 3000m深地溫分布。
河西走廊3000m深平均地溫約在70-800C之間;圖7-3表明,走廊兩側的祁連山和北山的山前地帶3000m深地溫多低于70℃,屬低地溫區。較高地溫分布于花海盆地,最高達100℃以上;鴨兒峽、老君廟及酒東地區的元山子,高臺以及沿龍首山南側的永昌和民勤萊旗等局部地區地溫較高,其3000m深可達80℃以上。在走廊中部呈北西西走向的合黎山,龍首山及玉門與花海盆地之間的低山丘陵區,3000m深地溫偏低,多在70℃以下。
河西走廊上述的地溫分布圖式反映了區域地質構造的特征;表明了地溫分布和地質構造、之間關系密切。
(二)地溫隨深度的變化。
河西走廊地區地溫隨深度的變化是因地而異的,但地溫隨深度而增長的總趨勢是一致的。只是不同地區地溫增長速度有所差異,這主要是受各地區的地質構造條件的影響。
酒西盆地中老君廟、石油溝地區均處于祁連山山前地帶的中新生代地層背斜褶皺的軸部,這里的測溫鉆孔深度均較淺,一般多在1500m以內,地溫隨深度成直線增長。由圖7-4可知,老君廟油田區500m深處的地溫多在18-26℃之間,1000m深為30-390C,當深度達到1500m肘,地溫則增長到42-53C,其地熱增溫級為38.46m/℃,按回歸方程TH-9. 4+0.026H,可求得深度H(m)處的大致地溫。石油溝油田鉆孔更淺,很少超過750m,這里300m深處地溫為12-16℃,500m深則在17.5-22℃;700m深則在23-19℃之間,其地熱增溫級為32.48m/℃。
這里可按TH=5.4+0.029H求得其不同深度H(m)上的地下溫度。
鴨兒峽地區位于酒西盆地的西部凹陷中,鉆孔深度一般都在l000-3000m,最深可達4500m。鴨兒峽地區于500m深度的地溫為20-25℃;1500m深為46-57℃;2500m深處的地溫在68-86℃之間;在3500m深為92-114℃;當深度達到4400m時,地溫處于113-1340C之間,按深度和溫度得到的回歸方程表示為TH= 13.3+0. 0247H(m),由此可以得出鴨兒峽地區的地熱增溫級為40. 48m/℃。
酒西盆地以北的花海盆地的地溫與深度的關系則有與以上不同的特點。這里淺部地溫隨深度增長較快,深部較慢。500m深在34-41℃之間;1500m深為59-70℃;深2500m地溫增至84-98℃;3500m深在105-122℃之間,當增至4500m深時這里的地溫可達125-143℃。其地熱增溫級由1000-4500m深則從31.25m/C逐漸增至40.32m/℃,清楚地顯示了這里的地熱增溫級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的規律。
酒東地區,地溫隨深度雖然逐漸增長,但其地熱增溫級卻比花海盆地及酒西盆地大酒東地區500m深處地溫在26-32℃之間,至1500m深則為41-49℃, 2500m深處則為56-74℃;當深度達到3500m時地溫則變化于72-91℃之間;其地熱增溫級明顯大于其他地區,且其淺部增溫級大于深部,反映了淺部地溫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如地下水徑流的降溫作用等。
上一篇 > 河西走廊地溫梯度的分布及其隨深度的變化
下一篇 > 河西走廊地區地質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