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積極推進“地熱能+”新能源開發利用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2-06-28 14:41:36瀏覽次數:1885
地大熱能地熱能+多能互補新聞網訊:日前,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1》發布會,2021年,我國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不斷開拓應用和示范創新。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21》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編寫,按年度發布,至今已經連續發布6年。報告分常規水電、抽水蓄能、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新型儲能、氫能等部分,對可再生能源行業全生命周期各環節發展狀況進行了系統整理、綜合歸納和研究分析。
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在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基礎上,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努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躍升發展。
據悉,2021年我國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34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大關,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超過3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躍居世界第一;利用水平持續提升,2021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2.48萬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2.3%,占全部發電量比例為29.7%,全年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利用率分別達到97.9%、96.9%和98.0%;
科技創新不斷加強,單機容量100萬千瓦級水輪機組、10兆瓦級風電機組制造及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等刷新世界紀錄,科技創新從“跟跑、并跑”到“創新、主導”,帶動產業進步和競爭力提升,激揚能源發展動力變革;
可再生能源政策供給與機制創新持續推進,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新能源上網電價政策不斷完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繼續深化,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市場活力明顯增強;減污降碳成效顯著,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達到7.5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14.2%,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9.5億噸,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基礎;可再生能源國際合作行穩致遠,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在全球能源綠色發展中彰顯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
2021年可再生能源生產和消費實現了較快增長,有力推動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的構建。2021年度,我國常規水電新增投產1800萬千瓦,大型常規水電站在建裝機容量3800萬千瓦,其中新增核準規模360萬千瓦;抽水蓄能新增投產490萬千瓦,新增核準規模1370萬千瓦,創歷史新高;風電新增并網裝機4757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裝機1690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5493萬千瓦,其中光熱發電新增裝機5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并網裝機容量808萬千瓦,創歷史新高。
截至2021年底,我國常規水電裝機達到3.54億千瓦,抽水蓄能裝機3639萬千瓦,水電年發電量1.34萬億千瓦時;風電裝機3.28億千瓦,年發電量6556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裝機3.06億千瓦,年發電量3270億千瓦時;生物質裝機3798萬千瓦,年發電量1637億千瓦時。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戰略目標,可再生能源成為全國能源發展的主力,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預計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0億噸標準煤左右。“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
2025年,地熱能供暖、生物質供熱、生物質燃料、太陽能熱利用等非電利用規模達到6000萬噸標準煤以上。為如期實現目標,將重點推動以下工作:大力推進基地化規模化開發。在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稟賦較好、建設條件優越、具備規模化開發條件的地區,加強源端多能互補研究,著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和外送能力,重點建設新疆、黃河上游、河西走廊、黃河幾字彎、冀北、松遼、黃河下游新能源基地和海上風電基地。
加快推進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依托既有和新增跨省區輸電通道,持續推進陸上風電光伏重大基地開發建設。依托“西南”地區水電調節能力和送出通道,統籌推進水風光綜合基地一體化開發,完善水風光綜合基地的資源開發、市場交易和調度運行機制,推進川滇黔桂、藏東南水風光綜合基地開發建設。
創新新能源開發利用模式。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分布式開發,推進“光伏+”綜合利用行動。鼓勵風電分散式開發,創新風電投資建設模式和土地利用機制,大力推進鄉村風電開發。穩步發展生物質發電,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清潔供暖,加快發展生物天然氣,大力發展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
積極推進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全面推進淺層地熱能開發,有序推動地熱能發電發展。促進新能源與新興技術、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新基建等深度融合,不斷拓展可再生能源發展新領域、新場景。多措并舉推動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應用。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存儲調節設施,強化多元化智能化電網基礎設施支撐,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適應能力。加強可再生能源發電終端直接利用,擴大可再生能源多元化非電利用規模,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制氫利用,促進鄉村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多措并舉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