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水文地質
中國煤田水文地質基本特征與規律
文章來源: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 發表時間:2021-11-02 16:30:05瀏覽次數:1635
研究內容非常豐富
中國領土遼闊, 成煤時代多,煤田分布范圍廣,各煤田成煤時的古地理條件、沉積環境及所處的大地構造背景,成煤后的地質歷史、煤田的構造形態、煤層的變質程度和圍巖的成巖程度及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各有不同,因而煤田的水文地質條件亦表現為多種多樣,各有不同的特點。
從對煤礦充水的主要含水層的性質和充水特
征來看,有以巖溶水為主的煤田,有以裂隙水為主的煤田,有以孔隙水為主的煤田,有在巨厚孔隙含水層覆蓋下的巖溶充水或裂隙充水的煤田,還有煤層本身就是主要含水層的煤田,以及廣泛分布有特殊的“燒變巖”含水層的煤田和有熱水的煤田。
從對煤礦充水的含水構造來看,有位于面積幾千平方公里的大型自流盆地中的煤田,有位于中、小型自流盆地或自流斜地中的煤田,有位于封閉斷塊或地壘、地塹中的煤田,還有位于含水推覆構造至多層次推覆構造之下的煤田。
以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來看,有些煤田處于西北干旱高原,供水非常困難;有些處于東部多水地區,礦井屢遭淹沒; 有些處于侵蝕基準面以上;有些則處于江河、湖、海之下; 還有些處于島狀凍土地區。
從與水文地質有關的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問題來看,有些煤田能發生流沙潰入礦井有些能發生井巷嚴重變形,不易維護,有些能發生底鼓突水甚至淹沒礦井,有些易產生露天邊坡滑落,還有些能使礦區及其周圍地區發生大范圍巖溶塌陷,嚴重破壞村莊、農田及其他地面建筑。
總之,中國的煤田水文地質條件是多種多樣。
2 巖溶水(尤其是底板溶水)是威脅
我國煤礦安全的最突出的水文地質問題
中國石灰巖分布非常廣泛, 面積達200 萬km2 約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 /5。這些石灰巖與煤礦的關系非常密切。有些構成煤系的沉積基底,有些構成煤系的蓋層,有些直接位于煤層底板之下或頂板之上,有些則夾于各煤層之間。還有的煤田由于多次構造推覆的結果,使煤系與灰巖多次疊置呈“互層”狀(如吉林的杉松崗煤田) ,或由于斷層錯動使煤層與灰巖直接對接。這些灰巖大都巖溶化強烈,含水豐富,煤層開采時常成為煤礦充水的主要水源。不僅威脅著我國大部分古生代煤田的開采; 而且還威脅著一部分中生代及新生代煤田的開采。
以巖溶水為主的煤田,在中國分布非常廣泛。除東北及西北少數省、區外,幾乎遍及全國,其中又以底板巖溶水為主的煤田分布最廣。包括大多數古生代煤田及少數中生代及新生代煤田。尤以焦作、鶴壁、峰峰、邢臺、井陘、開灤、霍縣、韓城、澄合、淄博、肥城、滎鞏、煤炭壩、恩口、斗笠山、云湖橋、辰溪、連陽、合山、扶綏、貴陽等煤田的底板水問題最為嚴重,最為復雜。
在華北區,煤層底板下面的高壓巖溶含水層主要為中奧陶統馬家溝灰巖,巖溶發育強烈,含水構造規模巨大,水量異常豐富。煤層開采時,高壓巖溶水往往突破采區或巷道的底板,或借助于斷層或巖溶陷落柱等導水通道大量涌入礦井,使許多礦井屢遭淹沒,其突水量可高達每分鐘數百至2053m3 (開灤范各莊礦)。其突水量之大,實為世界煤礦之最,不僅對現有各煤礦的安全生產是一個嚴重威脅,而且還使太原組中大量煤炭資源難以開發。
華南區煤層底板下伏的巖溶含水層則主要為下二疊統茅口灰巖。其礦井涌水量雖一般較華北區為小,但也常達每分鐘數十立方米之多,也常使礦井淹沒。當礦井大量排水時,還常使礦區及其周圍大范圍內產生地表巖溶塌陷坑群,使大片村莊、農田及其他地面設施遭受嚴重破壞,甚至造成人、畜傷亡,因此而使那些附近有重要地面設施的礦區,雖有可觀的煤炭資源,迄今未敢開采(如辰溪煤田、云湖橋煤田)。雨季時,地面水沿這些巖溶塌陷坑大量灌入礦井,又常導致礦井淹沒(如恩口煤礦1990年雨季被淹)。這種由于煤礦排水而引起的特殊的環境工程地質現象,在我國華南各煤礦區非常普遍,亦堪稱世界所罕見。
無論華北區或華南區,當煤礦大量疏排巖溶水時,都能導致大范圍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及淺部水源枯竭、井、泉干涸,給礦區及其周圍的水資源及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給人民生活及生產帶來嚴重影響,這種矛盾,反過來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或即將制約著煤礦的發展,這也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3 隨著成煤時代的不同其煤田水文
地質特征亦有顯著的差異
我國的古生代煤田以巖溶水為主,裂隙水、孔隙水次之; 中生代煤田以裂隙水為主,巖溶水、孔隙水次之;新生代煤田以孔隙水為主,裂隙水巖溶次之。這一隨著成煤的不同而不同的水文地質特征,是由我國特定的地質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早古生代時,我國除了松遼、膠遼、大別、江南、閩浙、阿拉善、松潘、康滇、準噶爾、柴達木、羌塘等古陸呈島狀分布外,絕大部分地區均長期沉沒于海水之中,廣泛沉積了寒武紀、奧陶紀碳酸巖系。加里東運動使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先后上升為陸。華北地區經過了從晚奧陶世至早石炭世的長期剝蝕夷平之后,廣泛堆積了海陸交替相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使高度巖溶化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巖,尤其是中奧陶統石灰巖普遍成為煤系的直接基底。其中的高壓巖溶水嚴重地威脅著其上覆煤層的開采。而且太原組中還含有多層石灰巖,均含有巖溶裂隙水,并通過斷層及巖溶陷落柱與中奧陶系石灰巖發生水力聯系。因而使華北的晚古生代煤田尤其是太原組煤層普遍受到巖溶水的威脅。
華南地區則從泥盆紀至早、中三疊世幾經海浸與海退,使晚古生代各紀含煤地層(側水組、梁山組、龍潭組)與碳酸巖系交潛沉積、使這些含煤地層被夾在下伏及上覆碳酸巖系之間。淺海相的含煤地層吳家坪組中還含有多層石灰巖。這些碳酸巖系及含煤地層中的石灰巖都含有較豐富的巖溶水,對煤層開采有較大的威脅。尤以下二疊統茅口灰巖對上二疊統龍潭組煤層開采的威脅最為嚴重而普遍。
古生代煤田除了以巖溶水為主外,含煤地層在以后的地質歷史中還普遍發育有各種裂隙(成巖裂隙、構造裂隙及風化裂隙等) ,含有裂隙水。喜馬拉雅運動使黃淮平原下降并沉積了巨厚的新生界松散地層,在一些山間河谷地段還堆積了厚薄不等的砂礫層,使這些地區的下伏古生代煤層的淺部受到一定程度的孔隙水威脅。
印支運動使我國除西藏以外的絕大部分地區均上升為陸,然后產生了一系列的坳陷及斷陷盆地,堆積了以陸相為主或純陸相的晚三疊世及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除了西藏的土門格拉群( T3 )含有薄層石灰巖,桂東的西灣煤田大嶺組( J1d )中含有厚約30m的石灰巖,存在巖溶裂隙水及巖溶水,以及贛中、奧北、川東的部分晚三疊世煤田、河北的蔚縣煤田( J1- 2 )、柳河煤田( J1- 2 )、吉林的杉松崗煤田( J1- 2 )局部受到古生代或早、中三疊世石灰巖巖溶水的威脅外,其他絕大部分煤田都不含巖溶水,而是以含裂隙水為主。開采那些山間河谷地段的煤層淺部時,還會遇到孔隙水問題。神榆府煤田( J1- 2 )中還存在“燒變巖”中的孔隙— 裂隙水問題。
中、晚侏羅世之間的燕山運動,使我國東部產生了一系列的北東向斷陷盆地群,在其中堆積了晚侏羅— 早白堊世地層。但當時北緯40°以南氣候干燥, 不適于成煤; 北緯40°以北則氣候濕潤,植物茂盛,故在我國的東北及內蒙東部地區形成了重要的晚侏羅— 早白堊世含煤盆地群。這些盆地中的含煤地層除了三江— 穆梭河盆地東部的龍爪溝群中含有海相泥巖外,其他均為陸相沉積,其下伏及上覆地層中也不含石灰巖,以含裂隙水為主。但大興安嶺以西的內蒙東部地區燕山晚期運動較弱,盆地下陷較淺,蓋層較薄,含煤地層所受的溫度和壓力均較低,故其石化程度較差,巖性比較松散,孔隙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此外,位于三江平原,松遼平原以及一些山間河谷地段的煤層,也存在上覆新生界疏松砂層中的孔隙水間煤礦充水之虞。
西藏地區的白堊紀含煤地層均為海陸交替相,多為碎屑沉積,應以含裂隙水為主,但早白堊世的拉薩群系沉積于侏羅紀石灰巖之上,含煤地層中還夾有少量石灰巖,可能會有巖溶水問題。
新生代含煤地層系沉積于燕山末期及喜馬拉雅運動所產生的斷陷盆地之中,多為陸相沉積。華南沿海地區雖有淺海相及海灣瀉湖相沉積,但均為碎屑巖。臺灣的第三紀含煤地層中雖夾有凸鏡狀石灰巖,也不會有大的巖溶水問題。新生代煤田主要水文地質特征是: 含煤地層的成巖程度較差,砂質巖層呈松散或半膠結狀態,粘土質巖層呈塑性變形,以含孔隙水為主,裂隙水次之,少數煤田的沉積基底為古生代石灰巖(如云南的小龍潭、先鋒、昭通等煤田) ,局部受到巖溶水的威脅。
4 不同大地構造背景形成的煤田水
文地質特征
從煤田水文地質的觀點,并參考王鴻禎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地理圖》對中國大地構造格局的劃分,筆者認為對中國煤田水文地質特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中國大地構造基本格局是以天山— 陰山、昆侖— 秦嶺、班公錯— 怒江三個巨型構造帶(圖1)將中國劃分為四大構造區域,這四大構造域具有各自的地質發展歷史、各自的成煤時代,各自的構造特征,以至各自煤田水文地質特征。
4. 1 松遼— 準噶爾構造域
本構造域在古生代時,其北部屬于西伯利亞大陸的南緣,南部為廣闊的海槽,不利于成煤。在阿爾泰古陸及完達古陸的南緣,雖有晚古生代煤層賦存,但均無重要的經濟價值。海西末期,海槽閉合,西伯利亞大陸與中國北方大陸合并。印支運動使本構造域的東部劇烈上升,經受強烈的侵蝕剝蝕,仍不利于成煤。西部則比較平靜,利于成煤,形成了巨型的準噶爾早侏羅世陸相煤田。至晚侏羅世,東部地勢被基本夷平,在燕山運動所產生的一系列北東向斷陷盆地中廣泛堆積了晚侏羅— 早白堊世含煤地層,形成了東北區及內蒙東部數十個重要煤田。并在大興安嶺以東于燕山末期運動所產生的北北東向斷陷帶中形成了撫順、梅河、沈北、舒蘭、依蘭、琿春等老第三紀煤田。本構造域的絕大部分煤田均為陸相,三江— 穆棱河盆地的東部雖有海陸交替相沉積,但不含石灰巖,所有煤層的上覆及下伏地層中也都不含石灰巖,故完全沒有巖溶水問題。中生代煤田以含裂隙水為主,孔隙水次之; 新生代煤田以含孔隙水為主, 裂隙水次之。
4. 2 華北— 塔里木構造域
本構造域在元古代時即已固結成陸臺。早古生代時,塔里木古陸與華北古陸之間被祁連海槽所分隔,并呈島狀浸沒于海水之中,廣泛沉積了寒武紀,奧陶紀碳酸巖系。加里東運動使本構造域全部上升為陸。除了中、晚泥盆世祁連地區有陸相湖盆沉積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均經受漫長的剝蝕。
使本區廣泛分布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灰巖普遍強烈巖溶化。直至早石炭世,祁連地區開始海浸。中石炭世華北地區也自東至西開始海浸,隨之又緩慢海退。在華北區廣泛沉積了海陸交替相的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使太原組普遍直接覆蓋于強烈巖溶化的中奧陶統石灰巖含水層之上、并局部超覆于寒武系石灰巖含水層之上。太原組中也含有多層薄至中厚層石灰巖,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巖溶裂隙水。由于華北大陸早在元古代時即已固結成地臺,剛性與整體性均較強,古生代時其構造運動表現為明顯的整體緩慢升降,沉積蓋層分布遼闊而穩定,因而形成本區各含水層與煤層均分布遼闊而穩定的水文地質特征,使太原組煤層開采普遍受到巖溶水的威脅。
賀蘭山- 六盤山以西,則因晚古生代時地殼運動較強, 成煤條件差,且下伏有泥盆地陸相地層,故不存在巖溶水問題。印支運動以后,本構造域已全部上升為陸、所有中、新代含煤地層全為陸相沉積,不含巖溶水。
4. 3 華南— 羌塘構造域
揚子古陸與羌塘古陸雖在中、晚元古代時即已固結成陸臺,但就整個構造域來說,活動性仍較大。早古生代時,長期呈島群狀長期沉沒于大海之中。加里東運動,川溪古陸以東的華南地區全部上升為陸。泥盆紀時又自西南向東北開始海浸。從泥盆紀直至三疊紀,海水幾經進退,因而形成了華南區晚古生代各紀含煤地層與碳酸巖系交迭沉積、各含煤地層均被夾在下伏及上覆巖溶含水層之間的水文地質特征。華南地臺的固結時間比華北地臺為晚,其剛性和整體性均較華北地臺為弱。
其升降時間、幅度及沉積巖性,各地頗不一致,其運動形式是以北東向隆起與坳陷相間為主、而不像華北區那樣整體隆起和整體沉降。因而使華南區晚古生代煤田的水文地質條件呈現既有東西變化,又有南北差異的復雜面貌。印支運動使華南地臺尤其雪峰古陸以東開始活化,并強烈上升,伴隨著以北東向為主的箱狀褶皺和斷裂。經過剝蝕夷平之后,在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中又多次發生斷裂、斷塊升降運動及剝蝕、夷平,除了川中、黔西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及其下伏茅口灰巖、上覆長興灰巖尚有較大規模的保存外,其他地區只有較小規模的殘留。遂成為今日華南區的含水構造規模以中、小型為主的水文地質特征。
至于川滇構造帶以西,在印支運動以前,其活動性較強,不利于成煤。僅在相對穩定的昌都地塊的延伸方向的狹長條帶內堆積了晚古生代含煤地層。印支運動后,滇中、藏東有較重要的晚三疊世含煤地層及在一些燕山期斷裂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第三紀中、小型含煤盆地群。這些含煤地層均以碎屑沉積為主,基本上不存在巖溶水問題。水文地層條件一般比較簡單,但昭通、先鋒、小龍潭等第三紀盆地含煤地層直接沉積于古生代石灰巖之上,局部受到巖溶水的威脅。同時,第三紀含煤地層巖性松軟,砂質巖層呈松散或半膠結狀態,泥質巖、塑性變形,其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條件要相對復雜。
4. 4 西藏構造域
本構造域是指班公錯— 怒江以南我國國境線以北的地區, 是我國固結最晚,活動最強的構造域。早二疊世以前,長期一片汪洋大海。晚二疊世又全部上升為陸,經受侵蝕剝蝕,缺乏沉積。早三疊世至晚侏羅世,雖有海有陸,但活動性強,古地形高差大,不利于成煤。白堊紀、第三紀雖有含煤地層堆積,也因地殼活動強,地形高差大,而含煤性差,只有局部可采煤層,無重要的經濟價值。其水文地質條件一般也比較簡單。
5 自然地理因素對煤田水文地質條件的影響
我國國土遼闊,自然地理條件差異很大,而煤田分布又遍及全國各省、區,故自然地理條件成為影響我國煤田水文地質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的地勢東部低平,西部高聳; 降水分布則東南豐沛、西北干旱。位于我國東部的煤田一般含水豐富,補給充沛,往往發生淹井事故,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復雜。位于西北地區的煤田則一般含水微弱,補給貧乏,煤田水文地質條件一般都比較簡單。但供水水源卻比較困難或非常困難,甚至成為煤田資源開發及其他工農業發展的主要約束條件或先決條件。是我國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之一。
同樣是以巖溶充水為主的晚古生代煤田,華南區降水充沛,地表及淺部巖溶異常發育,以大型溶洞及暗河為主。煤礦排水時,地表常發生大片巖溶塌陷,導致農田、村莊、地面建筑嚴重破壞、地表水大量潰入礦井等嚴重后果。華北區則降水較少,地表及淺部的巖溶發育程度一般較華南區為差,以小型溶洞及溶隙為主。礦井排水時,一般不會發生地表巖溶塌陷,即使發生也為數很少,后果也一般不很嚴重。
同樣是華北型古生代煤田,在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及山前丘陵地帶,煤層多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煤層開采時所承受的下伏奧陶系巖溶含水層的水壓很高,往往易發生底板突水和淹井。同時還往往由于上覆有巨厚新生界砂礫含水層,給井筒進鑿、維護及淺部煤層開采造成一定困難。在太行山以西的晉陜高原,除位于河谷地段的霍縣煤田及朔縣煤田外,淺部煤層多賦存于奧陶系灰巖含水層水位以上,上無砂礫含水層的覆蓋,下無巖溶水的威脅,水文地質條件一般都很簡單。只有當煤層開采到深部,底板水壓增大到某一程度時,才有可能發生底板突水。
同是以裂隙充水為主的中生代煤田,位于河谷地段的礦井與位于分水嶺及斜坡地帶的礦井,其水文地質條件大不相同。前者水量大,補給較充沛,有時還可以發生地表水或泥砂潰入井巷的危險。后者水量微弱,補給差,地形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淺。煤層開采時,除須注意淺部老窯積水外,一般不存在水的威脅。
同一煤田,同一礦井,雨季開采時與旱季開采時,其礦井涌水量往往大不相同。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小,往往相差幾倍至十幾倍。礦井涌水量動態變化常與降水量動態變化或地表水動態變化相一致。開采深度愈淺,上述關系愈顯著,變化幅度也愈大。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降水及地表水動態對礦井水的影響逐漸減弱,礦井涌水的變化幅度也逐漸減小。
6 中國煤田水文地質條件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中國煤田水文地質分區根據中國的地質、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質條件,可將中國煤田分為五個具有不同水文地質特征的大區。
6. 1 東北區
本區是指陰山— 燕山— 沈陽— 輝南— 和龍一線以北,內蒙狼山以東,我國國境以內的地區。本區主要成煤時代為晚侏羅— 早白堊世,其次為老第三紀。所有煤田均不含巖溶水。中生代煤田以裂隙水為主,孔隙水次之;新生代煤田以孔隙水為主,裂隙水次之。煤田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簡。
礦井涌水量一般為0. 5~ 5. 0m3 /min之間。但位于三江平原、松遼平原及河谷地帶的煤田,開采淺部煤層時,存在上覆砂礫含水層的威脅。第三紀含煤地層中的流砂層及塑性粘土層也對煤層開采造成一定的困難。
6. 2 華北區
本區北以陰山— 燕山— 沈陽— 輝南— 和龍一線與東北區相接,南以秦嶺— 大別山— 張八嶺一線與華南區分界,東瀕黃海,西以賀蘭山— 六盤山一線與西北區為鄰。本區的主要聚煤期為石炭二疊紀,次為早、中侏羅世,還有個別的晚第三紀煤田(黃縣煤田)。石炭二疊紀含煤地層普遍沉積于中奧陶統巖溶化石灰巖之上,并局部超覆于寒武系石灰巖之上,太原組中也含有多層石灰巖,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復雜或很復雜。煤層開采時,底板突水量每分鐘可達數十至數百t ,最大2053m3 /min(開灤范各莊礦)。常使礦井淹沒或部分淹沒。
二疊系不含灰巖,以裂隙水為主,礦井涌水量一般為1~ 10m3 /min。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簡單。但位于黃淮平原中的煤田; 上覆有巨厚的新生界松散含水層,給井筒開鑿、維護及淺部煤層開采造成一定困難。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均為陸相沉積,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簡單。僅個別煤田的直接基底為寒武、奧陶系石灰巖,存在底板溶水之虞。
位于陜北地區的煤田供水水源比較困難。
6. 3 華南區
本區是指我國秦嶺— 大別山— 張八嶺以南、西昌— 昆明一線以東的地區。本區的主要聚煤時代為晚二疊世,次為晚三疊世,再次為早二疊世、早石炭世、晚第三紀及早、中侏羅世、晚二疊世龍潭組(吳家坪組)被夾在下伏茅口灰巖與上覆長興灰巖之間, 既有底板水的威脅,又有頂板水的威脅,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復雜,礦涌水量一般每分鐘幾噸至幾十噸,最大可達467m3 /min(南桐紅巖礦)。且隨著煤礦開發,能導致大片地表巖溶塌陷,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是本區主要水文地質問題之一。在黔西、滇東,龍潭組與茅口灰巖之間有厚達數十米至數百米的峨嵋山玄武巖隔水層; 在湘南、贛南、皖南、蘇南等地,茅口灰巖相變為以硅質巖為主的當沖組。這些地區的煤田水文地質條件才變得比較簡單。晚三疊世含煤地層均碎屑沉積,不含石灰巖,主要可采煤層距下伏灰巖一般比較遠。故其水文地質條件一般比較簡單,只有通過斷層錯動,使煤層與下伏灰巖接觸時,才有巖溶水問題。
6. 4 西北區
本區包括賀蘭山— 六盤山以西,昆侖山以北,我國國境內的六大地區,本區主要聚期為早、中侏羅世,其次為晚三疊世及晚石炭世,早、中侏羅世含煤地層均為陸相沉積,晚三疊世含煤地層主要為陸相沉積,晚石炭世含煤地層中雖有少量薄層石灰巖,也不含巖溶水,均以裂隙水為主。本區絕大部分為干旱高原,年降水量不足100mm,只有河西走廊、伊寧等局部地區年降水量可達300~400mm, 地下水非常貧乏, 補給條件差、礦化度高,故供水源問題成為本區煤田開發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
6. 5 西南區
本區是指我國昆侖山以南、西昌— 昆明一線以西的地區。本區的主聚煤期為晚三疊世及新第三紀,次為晚二疊世及早白堊世。除部分新第三紀含煤地層直接沉積于古生石灰巖之上,局部受到巖溶水的威脅外,其他煤田水文地質條件都比較簡單。
上一篇 > 綜合水文地質勘探在煤礦巖溶水害防治中的應用
下一篇 > 虛擬現實技術在水文地質研究中的應用